2020年11月5日14:30,公司有幸邀请到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向天渊教授于百忙之中为公司2019级中文系员工带来精彩的现当代文学讲座,即温情及敬意与了解之同情:人文学术研究的态度和立场。本次讲座主持人是胡登全教授,参与本次讲座的有现当代文学老师以及2019级全体员工。
在讲座开始,胡登全教授热情地介绍了向天渊教授,并表示欢迎。向天渊教授:重庆巫山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比较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比较诗学、中国新诗研究。出版《现代汉语诗学话语》、《逐点点燃的世界: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紫燕衔泥 众口筑居:中国新诗的“公共性”研究》、《中国新诗:现象与反思》等多种学术专著,主持十余个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向教授首先从当下中国学术发展所依托的三大传统、史学在中国现代学术新传统中的中心地位、人文学科在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和民族发展方向问题上的作用引出话题,然后严谨地向我们阐述了题目中两个关键词的出处。“温情与敬意”出自钱穆先生1940年版的《国史大纲》,“了解之同情”出自陈寅恪先生1930年版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期审查报告》。
为了让在场员工对话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向教授详细介绍了钱穆先生与陈寅恪先生的生平,对他们的经典著作和生活趣事信手拈来,用渊博的知识和诙谐的语言在无形中折服了听众。他以两个关键词组为核心谈了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指出我们应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回顾历史以史为鉴;谈了陈寅恪先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与同情,并特意强调此同情并非同情单个人物的遭遇,而是在研究史学时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观念出发与人物共情,将心比心想他人之所想,这样才能透彻地研究史学。
最后,向教授将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话题导向了与时代结合的现实意义,向我们解答了一,个至今都无法完全解决的重要问题:困于中西之间的现代知识分子应如何脱困?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回应冲击、勇敢迎战,解困之策唯有文化自救!正所谓文化不亡,民族不亡,国家不亡!现代知识分子应如钱穆先生所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现代中国的士!”;应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如杜维明先生所言“我在哪里,中国文化就在哪里!”,以复兴现代新儒学为己任,从文学与历史中为我们的祖国添加养分、汲取力量。
最后,向教授对我们寄予厚望,愿我们都能成为对民族历史满怀温情与敬意,对历史人物给予了解之同情的新时代知识分子!
文/图: 费虹棉